首页  › 新闻资讯 ›  公司信息 中国传统价值在今天有何意义

【核心提示】
○文化不是石头,不是固体,它是水,流来流去,不能任你来搬来搬去。
○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,就社会形态来讲,我们还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。
○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的链条。传统文化能看得见,但是文化传统看不见,它主要由文化的规则、理念,特别是信仰所构成,具有相当的权威性。
○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,应该是礼义廉耻。 “礼”是文明秩序,“义”是社会的正义,“廉”是节俭廉洁,“耻”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。
○中国文化是个经世致用的文化,他讲究力行,光讲空话不行动,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。


我想探讨的主要问题是,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没有一些稳定的、恒定的、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。
文化的定义很多,上世纪50年代,美国有一本关于文化概念的书,列出西方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。上世纪70年代以后,西方的文化符号学盛行,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。我喜欢使用的定义是: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。讲文化离不开族群,离不开种族。一个是生活方式,是文化的物化和文明的方面,还有一个,它的精神价值系统方面,包括哲学,艺术,宗教,等等。但是谈文化的时候,不要把文化看成一个僵死的概念。文化是一个松散的结构,它里面有很多张力。文化不是石头,不是固体,它是水,流来流去,不能任你来搬来搬去。

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
我们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,还要厘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。
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。大家马上就会问,什么是传统社会?比较简便的方法,把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之前,就是1911年以前的中国社会,都可以称作传统社会。
传统社会有什么特征呢?有皇帝。如果称作帝制社会也不是不可以。现代社会是与传统社会比较而言的。晚清到民国是传统和现代的交集期,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。甚至可以讲,这个转型的过程到现在还没有完结。

在中国历史上,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有过三次集中呈现。
第一次是晚清的洋务运动,从1860年到1890年。这30年是晚清政府初步的现代化尝试,主要是想建立现代工厂,能够生产现代的兵器,试图改变中国任列强宰割的贫弱状况。但是随着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,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了。
第二次是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努力,从1927年到1937年。这10年间,中国经济、文化有可观的发展,但由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再次中断。
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,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,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,现在还在进行中。我们头脑里应该有这个警觉:不能再让外在的因素打断我们的现代化进程,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素打断。就社会形态来讲,我们还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,虽然我们现代化的努力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。

中国的传统社会时间长,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。例如中国留下的文本典籍之多,在世界文化历史上是仅有的,地上和地下的遗存,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。此外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传统文化可触、可摸、可见,至今还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。
而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的链条。传统文化能看得见,但是文化传统看不见,它主要由文化的规则、理念,特别是信仰所构成,具有相当的权威性。假如没有信仰的因素参与,这个传统就不能够凝结而成,而且会影响文化的传承。
一般的讲,传统不会断绝,虽然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之下,传统会受到伤害,会减少它在民众当中的信任。例如“五四”时期,在高扬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时,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胡适、鲁迅等第一流人物,对传统批判的力度很强,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,这对传统的杀伤力很大。
传统还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。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,比如说儒家思想,从西汉中期开始,儒家思想居于社会的主流,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,这就是大传统。什么是小传统呢?小传统主要是指民间文化、民间艺术、民间宗教、民间信仰。
大小传统之间是互动的。中国传统社会讲三纲五伦。所谓三纲就是君臣,父子,夫妇,其中有两纲交叉有家庭,这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另外一个特点:这个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。家庭关系的血缘的纽带把这个社会联结在一起,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靠契约的纽带。

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
中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,可以称为“多元一体”。它有两大特点:
一是多元性,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起作用,已显示多元。同时,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,除了北面的黄河文化这一源,还有南面的长江这一源。
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起源都是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。从思想来讲,儒家思想的代表,孔子和孟子产生于黄河文化,而老子和庄子,道家思想的代表,产生于长江文化。很有趣的是,《诗经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诗性代表,它是写实主义最早的文学的源头,而楚辞和《离骚》是长江文化的诗性代表,它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源头。
长江文化有独特的文化特征,它的上游,在成都郊区的广汉,出土了三星堆的青铜器,造型极端奇特;长江文化的中游,就是楚文化的地区;到了长江文化下游,如浙江的良渚文化区,出土了大量玉器。闽南文化区和岭南文化区,都离不开长江文化的主脉。黄河和长江“两河”文化的伟力,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广大地区凝聚在一起。
二是包容性,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,有不同的宗教信仰,但是没有宗教战争,之所以如此,在于儒家不是宗教,具有阔大的包容性。中华文化从来不排外,而是有强大的吸纳能力,哪怕是偏远的地区,甚至是那些穷乡僻壤,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,他们对不同的文化,甚至各种不同的奇装异服,能够取一种欣赏的态度,而不是嘲笑。
我这里讲另外一个概念,多元一体。多元,大家都了解,一体,则是指中华民族。中华是个大包容概念,全国50多个不同的民族,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族群更多,但最终被统一到中华这个一体多元的文化中来。

中国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
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,但是也经历了近代的积贫积弱和对外交往的屈辱,中国的现代化是个艰难的旅程。我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,特别是它的最高经典当中,梳理出一些价值理念。我觉得这些价值理念,是属于具有永恒价值的概念,它不过时,不仅适用于历史,也适用于今天,不仅适用于中国人,也适用于全世界的人。
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价值理念都在“六经”里面。所谓“六经”,就是指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,六经的文本存在于孔子之前。有人说“六经”是中国特有的最高的文化形态,有人说它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。“六经”的基本价值伦理,就是传之不朽的历来中国人应该遵守的精神伦理。

一是诚信
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。所以孔子讲“民无信不立”、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、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”。孟子说,“朋友有信”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里面,把“信”放在非常高的位置。
“诚”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讲得很多。但《中庸》《大学》讲得尤其集中。《中庸》认为,“诚”是“天之道”、是“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”。把“诚”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。《大学》讲“正心”、“诚意”。人的人格修养,总是内里有诚,外面才有信。所以《易经》乾卦“文言”说:“忠信所以进德也。”又说:“修辞立其诚。”
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,是心学的代表,有个跟他学习的人在离开前说,我跟先生这么多年,有什么重要的话告诉我吗?王阳明说:“立诚。”这个学生说,天上地下古今中外,我们面对的事情太多,难道这两个字就够了吗?王阳明又说了一句:“立诚”。他又追问:“够了吗?”王阳明说:“够了”。
立诚,这是做人之本。诚信是“六经”里面最基本的价值观。它不会过时,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。离开了诚信,说一点花哨的话,做一些花哨的事都没有用。

二是爱敬
“爱敬”是中国的经典《孝经》里面的话。《孝经》第二章引孔子的话:“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。”
“敬”自然包括尊敬他人,尊敬师长、尊敬长辈,但它的哲理义涵,并不是对他人而言,而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“自性的庄严”。“敬”是人的内在性格、性体、本性的精神安顿之所。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价值理念,其精神价值内核,很多与“敬”有关。譬如“孝”。子游问孔子,到底什么是“孝”?孔子说,现在人们以为“能养”就是“孝”,如果“能养”是“孝”,那么犬马也“能养”,“不敬,何以别乎?”区别在于,人的“孝”是以“敬”为旨归的。所以人们把对老人的“孝”称作孝敬,称为敬老。
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的察选,如果不孝敬父母,就没有做官的资格。所以有句话,叫“忠臣出孝子”。忠敬诚信的人,一定孝敬父母。能孝敬父母,才能成为忠于职守、仁爱天下的贤者。
传统社会最大的礼仪,一个是拜天,一个是祭祖。前者是朝廷礼仪,后者是家庭礼仪。拜天、祭祖是表达对祭拜对象的爱敬追远之情怀。孔子讲“祭神如神在”,意思是说,祭祀神的时候你要相信神是在场的。只有这样,祭祀时才能有诚敬之心。《礼记·祭统》:“诚信之谓尽,尽之谓敬,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,此祭之道也。”
礼仪是文明的指标。文明与不文明的重要分野,在于文明需要讲礼仪。举凡一切礼仪,如果没有“敬”,就不值得看了。礼仪的精神内核,是一个“敬”字。所以《孝经》说:“礼者,敬而已矣。”
“敬”可以使个体生命的精神高昂地立起来。“敬”是个带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理念,已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。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”孟子讲的这种“大丈夫”的精神,内心的庄严是不可改动的。不论你处于什么职务,不论你遇到什么问题,你也可以有妥协,但是内心这种庄敬不能被夺。
《红楼梦》里面有一个服侍贾母的丫头叫鸳鸯,贾赦看到这个孩子长得漂亮,想娶她为妾,她坚决不答应,甚至作出一些极端的举动,后来在贾母的庇护之下,贾赦最终没有得逞。可以看到,一个没有文化的丫鬟,她的内心的庄敬与庄严,是如此不可夺,这就是她内心的一种价值信仰。

三是忠恕
“忠恕”也是孔子的思想。忠是对一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,你与别人相交,有没有守持忠实的态度,是你能不能交到朋友的你自身的一个条件。曾子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”
“忠”与“诚”可以互训。诚者必忠。“主忠信”是孔子的道德律令。弟子问什么是仁。孔子回答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”“忠”是一个永恒的价值理念。“忠”和“敬”相关,孔子讲君子有“九思”,其中两思,就是“言思忠,事思敬。”如果做到“言忠信,行笃敬”,即使到不同的族群或者不同的国度,也行的开;反之,即使是到自己的家乡,也行不通。
子贡问老师:有一种道德理念需要一辈子来坚守,是什么呢?孔子回答说:是“恕”。“恕”就是设身处地,将心比心,换位思考,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强加于人。如果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你和他人的关系、和朋友的关系,跟主体之外的他者的关系,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。
“恕”这个理念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个理念,西方思想界有很高的评价,他们称这个价值理念是人类的道德金律,属于所有人的。而且从这个价值理念,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。

四是知耻
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仁,知耻近乎勇”,这是《中庸》里面的话。修身应该从“知耻”开始。中国文化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文化,他讲究力行,光讲空话不行动,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。“耻”这个概念是人所独有的,你遇到不好意思的事情,做了不合适的举动,你的内心会产生一个愧疚,会产生耻感。
“知耻”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文明指标。人的文明的表现之一,是有羞耻心,也可以叫“羞恶之心”。孟子讲:“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”恻隐之心,就是不忍;辞让之心,是文明礼貌;是非之心,是社会的公平正义;而羞恶之心,就是“知耻”。孟子称这四个方面是人的“四端”,即做人的开始。如果是一个士大夫,官员,有羞恶之心,知耻,才能廉洁。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:“廉耻,立人之大节。”所以“廉耻”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理念。
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,应该是礼义廉耻。“礼义廉耻”最早出自《管子》。“礼”是文明秩序,“义”是社会正义,“廉”是节俭廉洁,“耻”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。管子称“礼义廉耻”是国家的“四维”。

五是“和而不同”
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可调和。“和而不同”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,虽然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处。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史华慈教授提出一个理论:语言对思维的作用,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。
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,可以沟通,可以融合,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理念。古人有“佳人不同体,美人不同面”的说法。西方人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。世界有差异,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,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,而是可以沟通和对话,进而和解、共生。人类最终应该是“和而解”,而不是“斗而亡”。

 (本文是2015年8月6日作者在江苏省委、省政府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演讲,载8月26日《新华日报》)

CONTACT US

地址 :武昌区和平大道219号白云边大厦15A、15层
官方工程造价 Email: tyzkzx@aliyun.com

服务电话:027-86602291

© 2019-2021 TianYu Zhongkai
天宇中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. All rights reserved.

鄂ICP备14005912号-2

返回顶部